作品名称: 景泰蓝·吉祥葫芦
制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嘉林
工艺特点: 传统手工、铜胎掐丝珐琅
主品材质: 铜胎、珐琅彩
主品尺寸:高45cm,直径21cm
创作年代:2016年
戴嘉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5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和齐白石艺术学院,长期从事景泰蓝的传承、设计、生产、研发及教学等工作。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戴嘉林大师硕果累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视野开阔,能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姊妹艺术营养;他善于把景泰蓝的掐丝工艺和工笔画的线描技艺有效结合起来,并在国内创“垂绕式装饰法”,作品能以形写神且富于生命力。尤其是在色彩运用上,他着重讲求作品的整体色调和美感。 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戴嘉林大师还编写了在业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教材,长期从事景泰蓝教学工作,培养和造就了相当多的景泰蓝大师和高级技术人才。
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师,戴嘉林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景泰蓝《吉祥葫芦》创作于2016年,高45cm,直径21cm。葫芦谐音“福、禄”,自古以来被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此作品以葫芦为元素进行创新,金枝玉叶、葫芦满身,将多子多福、长禄长寿、财运常在等多种吉祥寓意融汇其中。
作品以少见的红釉为主色调,寓意红红火火,在大葫芦上以金蔓枝叶挂着各种颜色的小葫芦,寓意福禄万代,通过大师的巧妙设计,作品上大与小、虚与实巧妙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葫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寓意的典型代表之一,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吉祥之物。因其独有的外形与特性,又被先人赋予了许多美好寓意:葫芦之形状似“吉”字,故而常被寓以“吉祥”之意,大吉大利;葫芦读音似“福禄”,所以亦常用于祈福,祈求富贵绵延;葫芦枝“蔓”与“万”谐音,藤蔓绵延,“累然而生,食之无穷”,又因葫芦多籽,籽粒众多,数而难尽,为绵延后代,子孙众多的象征,而有多子多孙、江山永固的吉祥寓意。
我国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大量对葫芦的记载,如《邶风》中的“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中的“齿如瓠犀”;《幽风》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中的“南有木,甘瓠累之”等。另《通考》曰:“周之始,器用陶瓠,以象天地之性,报本返始也。”其中的“匏”、“壶”、“甘瓠”均指葫芦。
葫芦为佛家“暗八仙”之一,同时也是道家的法器,道家还将理想的仙境称为“壶天”,其所津津乐道的海上仙山也是“形如壶器”。笃信道教并身体力行的诗人李白所作《下途归石门旧居》诗曰:“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